要坐進車艙可沒有想像那麼簡單,因為車內多了幾根強化座艙結構與提昇剛性的多點式防滾架,且全罩式安全帽與HANS因為在上車前就已經穿戴好,每次坐進車內都得費一番功夫,技師Salvatore在我坐定後將腰部與肩膀兩側的安全帶一一插入快拆扣並扯緊,隨後由碳纖維製作的車門被關上了,車艙就只剩下我自己,GranTurismo MC賽車的V8引擎在震動著,溫度逐漸上昇、心跳開始加快,就要上場了,我有信心可以駕馭它,但能夠作出多快的圈速?此時Salvatore比出轉圈圈的手勢要我發動引擎,沒時間想了,衝吧!
Maserati Trofeo基本資料
●參賽費用 20,000歐元
●參賽時間 2013/11/01~03
●討喜之處 比預期難度更高且深具挑戰性的競賽體驗,均衡配重的穩定操控及扣人心弦的引擎聲浪與速度。
●遺珠之憾 需要更多時間適應的輪胎特性與煞車控制力道的拿捏。
文葉錦祥+圖王澤瑋
依照標準啟動程序,先打開總開關、再來是電火裝置,等儀錶板的所有燈號亮起後,按下引擎啟動鈕,碰的一聲,車頭那具V8引擎開始轉了,在撕裂般的高亢排氣聲浪中,用右食指與中指將進檔撥片往上一拉,透過輕微震動與聲響我知道變速箱已確實排入1檔,車子往前動且隨著路面起伏而彈跳,光頭胎也順勢捲起一些小碎石並敲打著輪弧與車身底部,滴滴答答的聲音與氛圍均提醒了我,從現在開始必須全神貫注,這可不是試車、訓練或計時賽,而是真槍實彈在賽車場跟對手同時較量。
這是第一次的正式自由練習,上車前我終於看到另外25位對手,大部分都是我們認為對賽車一向很拿手的老外,每個看起來似乎都很厲害,此時老王(本刊攝影)問我會不會緊張,我已經忘了回他哪些話,因為心裡緊張得要命,甚至感覺雙手似乎在微微顫抖,此時強作鎮定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握緊方向盤。離開帳棚走旁邊的捷徑就立即進入賽道旁的簡易通道,我跟其他25部賽車已排好隊等待指令入場,在這個空檔時刻腦袋突然浮顯幾個問題,為何要提出這個企劃?在媒體休息室吹冷氣看電視輕鬆採訪不是很好嗎?幹嘛將自己逼得這麼緊繃?回想起九月底,當時正為下一期(11月號)的編輯會議預作準備,突然想到2013年Maserati Trofeo上海站的時間就快要到了,因為去年曾受邀採訪此賽事,當時對參賽條件便留下深刻印象,無需買車,只要繳交報名費並帶著個人裝備就可以下場比賽,於是打了通電話跟Maserati的PR窗口聊起這件事並詢問是否有機會觀賽,對方表示正在尋找有意願參賽的車主,講到興高采烈之處不盡脫口而出:乾脆我們去比好了!因為這句話,我今天坐在GranTurismo MC車內且準備下場跟別人一較高下,當然,過程並非三言兩語就可以帶過,從參賽計畫確認到出發的籌備時間由於只剩短短一個月,即便我已具備參賽資格(國際C級賽車執照),可以直接下場而無需事前接受原廠的競賽訓練課程,但仍有參賽費用與裝備的問題,還好最後與臺灣蒙地拿公司協商並取得解套方案,個人裝備則分別獲得台瑞賽車精品與豐年俐公司的支持,前者提供全套量身訂製並符合FIA規範的賽車服,後者也贊助符合規範的Ferrari全罩式安全帽與HANS配件,所有障礙一一排除後終於讓我們順利的踏上出國比賽之路。
|
2分03秒 太天真 原以為沒問題 但上了車發現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
車上所謂的空調就只靠兩邊車窗各一個小開口與右前方一根小風管,全身防護裝備加上引擎所產生的溫度,讓車艙就像烤箱般熱烘烘的,光是等待下場的過程就已經全身冒汗,不過隨著前方車輛的引擎轉速開始拉高並往前移動,我知道時候到了,腦海裡不斷想著賽前測試時技師的叮嚀並告訴自己,千萬別因為緊張而忘記該有的動作,第一圈先讓煞車與輪胎的溫度拉上來才開始加快速度。其實在星期五(11/01)第一次自由練習的兩天前,我先在天馬山賽車場進行一整天的賽前測試,對操作GranTurismo MC賽車已有基本概念,由於車上並未配備任何電子循跡控制系統,也沒有ABS煞車,因此駕駛者的所有動作都會對動態表現造成影響,而更輕的車身與賽車設定也讓4.7升V8引擎的動力輸出比街道版更猛爆,不過來到上海F1賽車場之後,更快的平均速度與全然不同的賽道型態,讓輪胎與煞車的工作量更大,先前累積的經驗完全派不上用場,我又得重新再來一遍去找出駕馭它的方法。其實我對上海F1賽車場算熟悉的了,過去在這裡有多次試車與駕訓課程的經驗,原本認為只需很短的時間就能夠上手並專注於最快單圈攻略,但一下場卻發現完全不同,煞車點、檔位選擇、進彎路線與油門控制的手法都過於保守,即便使勁猛催依然跟不上對手的節奏,即便在這個階段我所設定的目標是先熟悉賽道,找出每個彎角的最佳攻略方式後等第二回的自由練習再開始作最快單圈,但一下車看到自己的單圈成績後打擊非常大,僅2分03秒的最快圈速比第一位的1分54秒要慢了9秒,危機感瞬間湧現,我必須立即找出問題在那裡?那些地方出了錯?馬上要有因應的解決方案。
|
今年仍沿用與2012年式相同的GranTurismo MC賽車,配有強化下壓力的外觀套件並使用更多碳纖維材質以減輕重量。 |
|
車尾裝有碳纖維製作的大尾翼及下分流器,保有更高的穩定性,而B柱後方也設置後煞車的散熱導風管。 |
|
內裝只沿用中控檯,其他跟性能無關的配件全部拆除以減輕重量,開關及控制介面均針對競賽所設計,多點式防滾架與滅火器則為標準配備。 兩分整 給自己有些交代 大膽放手的去向極限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