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目前最夯的避震器產品,應該就屬氣壓避震器莫屬,不論車子的等級怎麼樣,有上氣壓可以升降就是目光焦點,這也是該項產品之所以會如此熱門的緣故,不過看似簡單的產品,其實從選購、安裝到使用都有不少眉角要注意,想一次搞清楚嗎?看下去就對了。
問題一:何謂氣壓避震器?跟傳統避震器有何差別?
如果單看避震器本體的差異,可以很明顯看出兩者的最大的差別在於傳統避震器上的一圈圈的金屬彈簧,已更換成軟式橡膠氣囊的型式,氣囊內會充氣,以提供相同於捲式彈簧的吸震能力,這樣的設計在高價雙B車、公車或聯結車上,都可以看到類似的設計,代表橡膠氣囊型式的「空氣彈簧」早已行之有年,相關的產品檢驗標準與生產流程都以非常成熟,不用擔心空氣彈簧會突然爆開,除非外力造成。
而氣壓避震器之所以能讓車高快速降低升高,就是透過空氣彈簧消氣與灌氣過程中,體積的收縮與膨脹來達成,不過在非改裝用途上,空氣彈簧是用來提高乘坐舒適性用的,因為空氣彈簧的彈性係數是非線性的,對於細微震動的吸收能力,較傳統直捲式彈簧更好。不過在改裝用的氣壓避震器上,頻繁的升降功能才是主要功能,而如何讓四支避震器在每次的升高中,都能到達原本設定的高度,且四輪要有一致的車高,事情就會變得很複雜,因此一組好的氣壓避震器,還需要成熟的電控系統才會好用。
問題二:氣壓避震器的電控系統有分等級嗎?差異在哪裡呢?
每組氣壓避震器都一定會附有電控系統,該系統是用來控制四輪升降高度之用,可以讓車高降到最低之後,還可以升高到所需的行駛高度,而目前大致上可分成「前後輪調整」與「四輪獨立調整」兩種類別,前者調整時前面或後面左右輪要同時作動,無法獨立調整單支避震器的高度,且這類型的電控系統多數都沒有液晶顯示的遙控器可用,也不具備記憶功能,無法一鍵搞定,要看車上的機械壓力錶來設定車輛到所需的高度,算是比較低階的版本。
至於四輪獨立可調的電控系統,功能就比較強大,會提供一個附螢幕可顯示四組氣壓彈簧內壓力值得控制器,可以讓車主隨時得知每個空氣彈簧內的壓力高低、有無洩漏外,該控制器還具備記憶功能,可一鍵昇降,有些品牌還可下載專屬手機APP來控制車高,是比較高階的產品。而該版本針對車高的記憶方式,還可區分「壓力設定」或「高度尺設定」兩種。
由於店家將氣壓避震器安裝完整後,會在平地上進行車高設定,好讓電控系統可以記憶下來,下次車輛降到最低時,透過記憶功能就可以讓車高快速恢復原先設定好的行駛高度。而電控系統記憶的參數,如果是四輪的空氣彈簧氣壓值,就是壓力設定模式;如果是記憶實際高度的數值,就是高度尺模式,為何會有不同的模式呢?這關係到氣壓與車高彼此間複雜的關係,有時「同壓不一定同高、同高不一定同壓」。
圖中這組產品為前後輪高度調整的產品,無法獨立調整單支避震器的高度,且沒有液晶顯示的遙控器可用,也不具備記憶功能,無法一鍵搞定,要看車上的機械壓力錶來設定車輛到所需的高度,算是比較低階的版本。
這組則是四輪獨立可調的電控系統,具備液晶顯示的遙控器可用,除了有記憶功能外,還可透過手機APP來控制車高,是比較高階的產品。
這組電控系統上可以見到獨立多條管路在控制閥體上,代表其可獨立控制四組控器彈簧的壓力,實現四輪高度獨立控制的能力。
圖中就是所謂的高度尺,可直接記憶四支避震器的實際高度數值,對於四輪車高的掌握,較壓力記憶模式來說更加精準許多。
問題三:空氣彈簧還有分種類嗎?曾看過直筒與球型的設計。
另外,空氣彈簧大致上還可區分成兩種類型,分別為直筒式(袖套型)與雙球式(葫蘆型),前者的適用於懸吊空間比較不足的車型使用,優點在於不佔空間、乘坐感較舒適等,缺點是常出現同壓不同高,也就是打相同的壓力進去,但每次升起來的高度都不一致,對車主來說是相當困擾的事情,解決辦法可以先將車升到最高,再降到原先設定的壓力值,而一勞永逸的方法是加裝高度尺。而這個問題在雙球式空氣彈簧上就不易出現,乘坐感也比較Q,適合經常高速行駛或激烈操駕的車主,但缺點則是較占空間。
所以目前多數資深氣壓玩家,都會盡量選擇雙球式的空氣彈簧來安裝,逼不得已才會選擇直筒式(袖套型)的空氣彈簧來用,可以省卻加裝高度尺的費用與工時。
圖中前者直筒式的氣囊也叫做袖套型氣囊,適用於懸吊空間比較不足的車型使用,優點在於不佔空間、乘坐感較舒適等,缺點是常出現同壓不同高,也就是打相同的壓力進去,但每次升起來的高度都不一致。
為了解決直筒式氣囊常出現的同壓不同高的問題,目前國內已有廠商開發出直徑比較小的雙球式氣囊(圖下者),讓車主即使沒有裝高度尺,也不會出現每次升起來的高度都不相同的問題。
問題四:安裝氣壓避震器時,要注意的工作項目有那些呢?
相較於傳統避震器,氣壓避震器多了空氣管、高壓鋼瓶、打氣泵浦、電控閥體與主控電腦等,這些都需安裝於車內,因此如何將這些零件,因應車主的需求,例如是否要全部隱藏,妥善且牢固的安裝於車尾行李廂內,是改裝時的第一要務,總不能車開一開這邊晃、那邊動,不只影響行車安全,久了也會導致氣管接頭漏氣,這點若能搭配木工裝潢,牢固度與美觀性會好很多。
說到空氣管漏氣,目前最常出現的地方在車身與空氣彈簧間的空氣管上,這是因為這段空氣管需要跟著避震器上下移動,因此最好能跟著車上原本的管子,例如煞車油管或感應器線組固定一起,之後還要再確認最高與最低時,會不會拉到或擠壓到才行。而空氣管的選擇,以尼龍管比較好,當然也有尼龍包覆鐵弗龍的高檔管,不過比較硬難彎曲,拉管的難度會比較高。
而多數店家也都會在空氣管外,再套上透明管或蛇管,來增加一層保護。至於空氣管的走向,車內或車底都有人做,車內因為要拆內裝比較費工,且日後要查修或更換新管比較麻煩,不過不用擔心被石頭打到而破損(外層套管就不用擔心),也比較美觀。其他例如氣囊本身、電控閥體或管路接頭的地方,目前已很少聽到漏氣問題。
此外,由於打氣泵浦作動時需要很大的電力,因此電線要從電瓶處拉過來,如果電瓶放在車頭的話,電線就會拉很長,目前多數知名品牌都會提供附有保險絲的專用線組給店家施工使用,不過拉線時還是要注意電線的走向,不可接近熱源或易磨破的地方。
氣壓避震器多了空氣管、高壓鋼瓶、打氣泵浦、電控閥體與主控電腦等,這些都需安裝於車內,因此如何將這些零件,因應車主的需求,例如是否要全部隱藏,妥善且牢固的安裝於車尾行李廂內,是改裝時的第一要務。
多數店家也都會在空氣管外,再套上透明管或蛇管,來增加一層保護。
最常出現空氣管漏氣的地方,在車身與空氣彈簧間的空氣管上,這是因為這段空氣管需要跟著避震器上下移動,因此最好能跟著車上原本的管子固定一起,之後還要再確認最高與最低時,會不會拉到或擠壓到才行。
空氣管的選擇,以圖中的尼龍管比較好,軟硬適中,抗拉性也優異,當然也有尼龍包覆鐵弗龍的高檔管,不過比較硬難彎曲,拉管的難度會比較高。
由於打氣泵浦作動時需要很大的電力,因此電線要從電瓶處拉過來,目前多數知名品牌都會提供附有保險絲的專用線組給店家施工使用,以確保用電安全。
【百問】一次搞懂氣壓派玩法!(下)氣壓避震器改造問與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