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個人賣車 車商賣車 登入
找車網首頁

成為Daimler最大單一股東之後......吉利汽車下一步往哪走?

資料來源:Goo 車訊網     2018/04/12
分享至  

位於德國斯圖加特的Daimler集團有著132年歷史,今年2月迎接了一家造車歷史還不到20年的中國汽車製造商,成為他們的最大股東。被稱為「汽車狂人」的吉利汽車集團創辦人李書福在短短12年內將Volvo汽車、Polestar、倫敦電動汽車、中國遠程商用車、馬來西亞PROTON、英國Lotus、美國Terrafugia飛行汽車等多個品牌收入麾下,而成為Daimler集團最大單一股東後,吉利汽車將如何撬動這塊資源、李書福的下個目標又是什麼?請看我們的分析。

文 許鴻德

2018年2月,依據《德國證券交易法》,Daimler宣佈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已取得其9.69%股權,成為Daimler集團最大單一股東;隔日吉利集團也證實他們「已通過旗下海外企業主體收購Daimler集團9.69%具有表決權的股權」,替「汽車狂人」的收購歷史寫下了新的一頁!

吉利汽車集團創辦人李書福被稱為「汽車狂人」,他一手打造的吉利汽車造車歷史還不到20年、卻已成功踏入海外市場。

相對於其他中國民營汽車自主品牌,台灣讀者應該對中國吉利汽車較為熟悉,該廠三款車型至今仍頻繁出現在台灣街頭:2009年以裕隆汽車集團推出「裕隆Tobe」酷比汽車這個自創品牌,在國內正式展開新車銷售,當時率先導入的車型就是和中國吉利汽車技術合作的小型掀背車MCar、也是大家俗稱的「熊貓車」,逗趣的外觀加上卡通化的行銷手法,在國內引起熱烈討論。

2011年9月,裕隆酷比汽車再推出由MCar為基礎開發而來的WCar,以類Crossover的車身來吸引男性族群。2012年5月及6月,裕隆酷比在短短2個月的時間內,相繼推出搭載1.8升汽油引擎的中型房車MWay及中型掀背車款QWay,以較大的車身尺碼、較豪華的內裝氛圍來提供給年齡層較高的消費族群,也讓許多台灣車迷能夠在近距離瞭解到中國自主品牌的產品競爭力。可惜因國內於2012年10月1日開始實施汽油排放五期標準,所有在台銷售的新車都必須通過更嚴格的廢氣排放標準才能販售,但當時Mcar、Wcar所搭載的1.3、1.5升汽油引擎,以及MWay及QWay採用的1.8升汽油引擎都無法通過嚴苛的五期排放標準,吉利汽車的產品才忍痛與台灣市場告別。

相信不少讀者對過去吉利汽車產品的品質與可靠度存在質疑,但該集團在12年內已完成了包括關鍵零組件(變速箱)、豪華品牌、超跑品牌、商用車、出租車、甚至飛行車品牌的收購。


吉利汽車集團跨國收購/戰略投資回顧與效益

2006年10月

投資細節:吉利汽車集團收購了英國錳銅控股有限公司約23%股權。

預估效益:合組聯營公司於上海生產出租車,並擁有亞洲區的獨家生產及銷售權。
 

2009年12月

投資細節:吉利汽車集團和Ford集團就出售Volvo乘用車部門達成協議,吉利以約18億美元的代價100%收購Volvo乘用車品牌。

預估效益:吉利歐洲研發中心的設立、集團內共用CMA平台的研發以及LYNK & CO領克品牌的誕生。

2009年

投資細節:吉利汽車集團以7,000萬澳幣收購100%澳洲自動變速箱公司DSI Holdings Pty Limited全部股權。

預估效益:成為中國首家完全擁有6AT自動變速箱技術的企業。在中國批量生產DSI自動變速箱,除了吉利旗下6款車型使用之外,還出售給國內其他民營車廠。

2017年5月

投資細節:吉利汽車集團宣佈收購馬來西亞DRB旗下寶騰汽車(PROTON Holding)49.9%的股權以及超跑車集團Lotus Group達51%的股權,吉利集團將成為寶騰汽車的獨家外資戰略合作夥伴。

預估效益:Lotus工程團隊將提昇吉利於超跑市場的競爭力,對吉利自身品牌形象提高有所助力。馬來西亞寶騰汽車未來將成為吉利汽車進入東南亞市場的重要橋頭堡,馬來西亞是東盟自由貿易區成員,於該地出口將節省30%相關稅賦。

2017年5月

投資細節:吉利控股集團與歐洲基金公司CevianCapital達成協議,斥資32.5億歐元取得Volvo商用車集團8.2%股權,並擁有15.6%投票權且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預估效益:有望推動吉利集團下的「遠程電動商用車」品牌與國際商用車領先廠商的深度合作。

2017年11月

投資細節:宣佈與美國Terrafugia飛行汽車公司達成最終協議,將收購Terrafugia的全部業務及資產,並由吉利控股集團總裁高級顧問余寧擔任董事長。

預估效益:吉利涉及飛行汽車領域的探索與研發,預計將於2019年推出商用化產品。

2018年2月

投資細節:經過了超過半年的協商與安排,2月23日、德國豪華車集團Daimler證實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已取得其 9.69%股權,成為Daimler集團最大單一股東

預估效益:吉利將盡力促成雙方未來在新能源車輛、電動車二次電池、商用車及人工智慧領域的深度合作。

過去12年收購成果讓人刮目相看

在不少讀者還在嘲笑過去吉利汽車產品的品質與可靠度時,該集團在12年內已完成了包括關鍵零組件(變速箱)、豪華品牌、超跑品牌、商用車、出租車、甚至飛行車品牌的收購。正當在許多人讚嘆李書福團隊火箭登月般的收購速度,2018年2月23日、德國豪華車集團Daimler方面依據《德國證券交易法》進行了資訊披露,宣佈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已取得其 9.69%股權,成為Daimler集團最大單一股東,這個消息立刻震撼了全球汽車產業。隔日吉利集團也方面發布了聲明,證實「由李書福擁有、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管理的吉利集團有限公司,已通過旗下海外企業主體收購Daimler集團9.69%具有表決權的股權」,也替「汽車狂人」的收購歷史寫下了新的一頁!

成立初期吉利汽車的產品多以抄襲海外對手為主,但隨著設計與工程團隊的逐漸成形,近年來吉利車廠的產品已顯露自己的設計風格。

回顧李書福與吉利汽車的歷程,也是中國汽車產業高速成長的發展史,吉利集團始建於1986年,從生產電冰箱零件起步,發展到生產電冰箱、電冰櫃、建築裝潢材料和摩托車,如今現資產總值超過2000億元,員工總數超過7萬多人,連續六年進入世界500強,2017年吉利汽車集團總銷量達125萬部,已躋身全球銷量前20大車企之列。

如此亮麗的成績單,很難讓人相信在20多年前,李書福甚至連在中國生產汽車的資格也沒有:憑建材和摩托車生產,1994年李書福就積累了幾億元人民幣的啟動資金,但他卻異想天開跑到浙江省機械廳要求做汽車,儘管得不到主管部門的許可,李書福還是在臨海市征地850畝,打著生產摩托車的幌子,籌建了吉利「豪情汽車工業園區」,經過了幾年的奮鬥,1998年尚未取得生產許可的第一部兩廂「吉利豪情」轎車下線,但直到2001年12月吉利才終於獲得了轎車生產資格,李書福的汽車大夢也正式起跑至今。

早在30年前,Daimler集團與Mercedes-Benz就是李書福最鍾愛的汽車品牌,這也能在早年吉利的產品上得到證實。

75億換9.69% 最大單一股東

成為Daimler集團最大單一股東,可謂是吉利集團成立至今最重要的轉捩點!吉利若能以第一大股東的身份進入該集團董事會,只少有機會推動以下三個訴求──引進技術、結成戰略聯盟,亦或是建立合資純電動車公司,而前述每一個目標都有望使吉利品牌達到全新的高度。早在30年前,Daimler集團與Mercedes-Benz就是李書福最鍾愛的汽車品牌:李書福曾多次在香港購買了Mercedes-Benz產品,並運回中國拆了裝,裝了拆,試圖弄明白造車的技術,甚至將中國紅旗汽車的引擎與底盤裝上Mercedes-Benz產品的外殼,打造出「吉利一號」,我們也很容易從吉利早年的產品找到Mercedes-Benz品牌的設計元素。

成為第一大單一股東後,李書福曾公開表示:「Daimler是一家擁有一流管理團隊的優秀公司。能夠入股並支持由Dieter Zetsche博士帶領的管理團隊、我感到非常榮幸。很高興能在Daimler未來發展道路上伴隨其成長,助力其成為電動出行和線上技術服務領域的佼佼者。」但內幕人士透露取得股份的談判過程並不輕鬆,中間甚至有中德兩國高層介入。

吉利汽車從成立之初,從不諱言對於提昇自身品牌價值的期望極為迫切,入股Daimler集團有望大幅提昇品牌形象和品牌溢價能力。

其實吉利和Daimler的緋聞早在2017年就傳出(但當時雙方否認),兩家汽車製造商並於2017年9月舉行閉門會議,最初吉利表示希望在Daimler通過折價發行新股,以取得3%至5%的股權,但Daimler集團董事會通過非正式途徑婉拒了這個提案(原因是不願現有股權被稀釋),但有意思的是,該董事會卻接受了李書福在公開市場購買其股份,同時雙方一開始便達成默契,吉利的收購比例不超過10%,從最後的結果來看,其實完全按照當初協商的結果來執行。

資本市場沒有永遠守住的秘密,早在去年11月歐洲媒體就曝光了「吉利希望收購Daimler集團5%股權」的傳聞,但當時吉利和Daimler都未予置評。之後的交易流程也有許多困難要克服:吉利在二級市場收購股權,很容易引起Daimler股價波動,最後安排由包括中國興業銀行、摩根士丹利在內的投資銀行在不驚動市場的前提下、先行於市場買入股權(市場直接買入4.9%、另外向對沖基金直接交易4.79%),再一次性交割給李書福掌握的吉利控股,吉利證實已經停止對Daimler股權的收購,而接下來也不會提高持股。

吉利若能以第一大股東的身份進入該集團董事會,只少有機會推動以下對自己有利的訴求,但Daimler集團也得思考如何處理過去中國的合作伙伴比亞迪?

成為最大單一股東後,吉利期望能夠推動兩集團的合作,以將近75億歐元的代價取得9.69%的持股佔比,也沒有超過Daimler董事會能接受的範圍(不影響到管理層對公司的控制權)。在吉利出手前,Daimler集團最大股東為科威特投資局(持有6.8%股權),第二大股東為機構投資人貝萊德(BlackRock)持有6%股權。

是否影響Daimler集團未來營運決策?

不過,這並不意味未來吉利能主導Daimler集團的經營決策方向(事實上,未來吉利能否取得一席董事都存在不確定性),對Daimler集團這類股權高度分散的上市公司而言,事實上是沒有所謂「最大老闆」,如果一定要指定一個的話,暫時只能說是董事會主席Dieter Zetsche博士。在德國政府的鼓勵下,身為德國汽車工業重要火車頭的Daimler集團很早就以專業經理人負責日常營運,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為了保證管理層擁有的決策權、並避免被其他企業收購,Daimler集團在股權結構上就進行了精心設計,加之公司經營業績良好,大股東(包括德國地方政府)也沒有出售股權的意願,這才是吉利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在二級市場收購Daimler股權的根本原因。

其實不只是Daimler集團,許多跨國汽車巨頭也都設計了「同股不同權」的機制(股權和投票權不是一回事),最大程度保障了經營團隊的控制權:例如豐田章男只擁有豐田公司2%的股份,但卻擁有20%的投票權,Ford家族只有Ford汽車集團6%的股份卻控制著40%的投票權。按照德國的法律規定,股東擁有超過75%的投票股權時才能完全掌握企業,真正成為這家企業的「大老闆」,所以吉利不僅目前無法成為Daimler集團的老闆,而且事實上今後也是不可能的。

吉利鉅資入股目的為何?

根據瞭解吉利戰略的人士透露,吉利收購Daimler股權是渴望獲得Daimler擁有的電動汽車電池技術,並期望雙方在湖北省省會武漢建立一家電動汽車合資企業。Daimler曾公開宣示計劃2022年之前投資100億歐元、推出超過10款新型純電動汽車,並宣佈在中國與合資伙伴:北京汽車集團投資50億元啟動純電動汽車的本地化生?。除了對電動車生產進行投資以外,還將額外投入10億美元資金用於電池產品的生產。除此之外,Mercedes-Benz的研發成果也是吉利十分垂涎的:截止2016年底Daimler擁有1551項專利發明(排名全球汽車企業第8位),專利數量更是多達11萬件。加上Daimler集團還是全球第一大商用卡車製造商,2017年卡車銷售超過47萬部,稅前利潤為23.8億歐元,雙方有無限的合作可能。

Daimler集團與吉利汽車未來合作分析

在過去幾年投入數十億美元的研發資源後,吉利汽車也確定了未來發展電動汽車的藍圖,更整合集團資源、推出創新自主的高端品牌LYNK & CO領克以及隸屬於Volvo集團的電動車品牌Polestar。吉利與Volvo合作推出(吉利汽車持有50%股權,剩餘50%的股權則由吉利控股以及Volvo共同持有)的高端品牌LYNK & CO領克,其產品主要針對發達國家市場(包括歐美市場),定位為Volvo的副線品牌,將在中國及海外地區銷售,不少車壇人士甚至認為在整合Volvo引擎技術、設計及CMA底盤平台,並承諾為消費者提供終身免費保固、終身免費道路救援等服務,領克或是唯一一個在發達國家市場具吸引力的中國汽車品牌。

吉利摸索出汽車產業收購的「中國模式」:從控股Volvo乘用車部門的第一天開始,便以整合資源為自身所用為目的,包括吉利歐洲研發中心的設立、CMA平台工廠的奠基以及LYNK & CO領克品牌的蓄勢待發等等。

面對中國一眾「互聯網造車」團隊,吉利亦擁有充足的底氣!樂視汽車近一年來的挫折顯然沒有影響中國「互聯網造車」團隊的雄心壯志,2018年CES展會依然吸引了包括BYTON拜騰及小鵬汽車等業者的積極參與。由前任BMW i部門執行長Carsten Breitfeld聯合創立,股東包括中國和諧汽車控股有限公司(Harmony Auto)、Auto Investments、League Automotive Technologies、Legend Capital、中國江蘇工業投資基金以及成都集團在內的BYTON拜騰汽車在本屆CES展會發表一款概念車,這款宣稱將比Tesla Model X售價低40%的智慧電動SUV車型擁有生物識別、手勢交互、感應進入等科技,其電池續航力最高達520公里,在快充模式下僅需30分鐘就可達到80%的蓄電量。

在2018年CES展會上,中國廠商的動向受到全球媒體矚目,這其中包括百度、BYTON拜騰、小鵬汽車、科大訊飛等中國業者。

而獲得電商集團阿里巴巴投資的小鵬汽車也不甘示弱,是最近除蔚來、威馬之外國內最受關注的造車團隊。何小鵬親自擔任董事長的小鵬汽車剛剛完成新一輪融資,並在本屆CES上發佈他們的首款上市車型(也是小鵬汽車2.0量產版),與舊款的1.0版本產品相較,全新Xpeng G3 SUV車型採用了更為動感的鯊魚式車頭設計,引擎蓋上有著俐落的折線,而前、後燈組造型導入全LED燈組,而日行燈也採用分離式的設計看起來更加有科技感,該車最快預計在2018年春季於中國市場上市。然而BYTON拜騰及小鵬汽車的前車之鑒:樂視汽車及蔚來汽車(NextEV)目前都深受無法投產之苦,樂視汽車在新一輪投資到達前、美國工廠始終屬於停工狀態,而蔚來汽車在去年年底花了0.8億元辦了一場ES8車型的新車發表會之後,立刻面臨投產需要100億元人民幣的現實問題,創辦人李斌也坦言「造車是一件很燒錢的事,沒有200億元的資金準備,最好別想進來」,他們的寶貴經驗值得其他同業深思。而吉利擁有年產超過百萬部生產能力,若擁有Daimler集團的技術加持,其競爭優勢不言可喻。

全球車壇矚目的「吉利模式」

 

不可否認,吉利汽車的出海投資,得到了中國相關部門的許多支持,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更是對吉利集團「關愛有加」:早在2002年,當時剛剛上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參觀當時該省唯一汽車製造商──吉利汽車,並表示「像吉利這樣的企業,如果我們不加以大力扶持,那我們還去扶持誰呢?」,2003年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再次抽空視察了吉利的臨海汽車基地。2014年習近平訪問比利時期間特地前往吉利旗下富豪集團在當地的工廠參觀,李書福陪同左右,2015年習近平訪問英國時參觀的全新一代倫敦計程車,這也是李書福收購的海外品牌。

截止2016年底Daimler擁有1551項專利發明(排名全球汽車企業第8位),專利數量更是多達11萬件,這都是吉利集團十分渴望合作的領域。

除了國家的支持,吉利汽車在收購戰略與收購後的管理亦顯示出其不凡之處。海外收購最大的風險在於成長前景好、現金流穩定的資產通常都不會出售(有的話也是價碼奇高),待價而沽的資產多半有問題,如何「化垃圾為黃金」再再考驗收購方的能力。過往中國企業「出海」頻頻遭受挫折:包括TCL集團總裁李東生、聯想集團的楊元慶過去在收購法國湯木生電子與美國IBM個人電腦業務之後都經歷過雙方文化不合的困擾;雖然所有產業收購都存在風險,但汽車產業尤以為甚。近來中國汽車企業(尤其是自主品牌)的確遭遇發展困境:國內市場有合資品牌產品的緊緊相逼、海外出口市場又受到全球經濟下滑的衝擊。但海外收購絕非突破困境的良方,回顧汽車產業歷史、也沒見哪個國際巨頭是靠著收購而壯大:日本與歐洲車廠都在厚積薄發了20年之後趁著19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崛起,韓國靠著貿易壁壘及國內市場撐起一個走向世界的汽車集團。

不論是收購了英國錳銅控股有限公司還是Volvo,吉利集團都從中獲益良多。

但是吉利摸索出了汽車產業收購的「中國模式」:從控股Volvo乘用車部門的第一天開始,吉利就以整合資源為自身所用為目的,包括吉利歐洲研發中心的設立、CMA平台工廠的奠基以及LYNK & CO領克品牌的蓄勢待發等等,吉利新世代產品線如博瑞、博越車型上市,甚至是帝豪GS的推出,吉利無一不在對外宣傳中向外界暗示Volvo車廠的技術及採購、品管系統支援。全力推動整合所帶來的商業效益也是驚人的:2010年完成收購Volvo品牌當年,李書福個人財富總額為71億人民幣(名列胡潤百富榜第148位),在最新的胡潤百富榜中,李書福與其子李星星總資產已經達到1,100億人民幣,在12個月之內翻了將近四倍(香港掛牌的吉利汽車股價也從7元上漲到26元港幣),李書福總排名從第50名大幅昇到第十名,與網易公司總裁丁磊並列,穩坐「中國汽車產業首富」寶座。

除了轎車事業之外,Daimler集團還是全球第一大商用卡車製造商,2017年卡車銷售超過47萬部,稅前利潤為23.8億歐元。

下一個目標是誰?

2012年時,李書福曾誇下海口:五年後吉利集團將與Toyota、VW、GM等世界型汽車集團一爭長短,當時許多人認為這只是「汽車狂人」的另一個海口,如今李書福麾下已經控制Volvo汽車、Polestar、LYNK & CO領克、吉利汽車、倫敦電動汽車、中國遠程商用車、馬來西亞PROTON汽車、英國Lotus汽車、美國Terrafugia飛行汽車等多個品牌,Daimler集團則像是吉利跳昇國際一線汽車大廠的關鍵跳板,儘管目前的吉利汽車規模仍只是Toyota及VW集團的十分之一,但沒人能忽視這家一年銷量增長60%、在國際汽車行業中四處蠶食鯨吞同業的中國對手。

鑒於Daimler工程團隊在純電動及油電混合的技術領先優勢,李書福通過整合Daimler擁有的新能源技術,進而對汽車領域進行更大規模的整合,這也符合中國自從十九大以來的國家戰略路線(推動中國從汽車大國走向汽車強國),我們幾乎可以確定吉利汽車未來將成為整合別人的力量、而絕不是被整合的資源。未來若能成功推動Daimler集團與之合作,吉利有望再次強化在全球高級車市場的競爭力,朝向VW、Toyota等超級汽車集團邁進。

其實2009年李書福最早接觸Ford集團時,他最希望收購的目標就是Jaguar與Land Rover這兩個品牌,只是當時印度Tata集團已經與Ford集團談判到了最後階段。

值得關注的是,李書福曾經不只一次預測「未來全球可能只有2至3家汽車集團能夠在激烈競爭中存活下來,所以當前的汽車品牌應該團結起來投資未來,從而成為那2至3家未來能存活下來的企業之一」。從亞洲市場到歐洲市場,從小型車到SUV休旅車,從大眾化品牌到豪華品牌,吉利的觸角在不斷延伸,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未雨綢繆,而接下來還會看到更多的汽車品牌和科技公司,以收購或聯盟的形式與吉利汽車展開合作。

Daimler集團成為吉利跨國整併最新的一章,但絕對不會是最後一章,消息人士指出在成為Daimler第一大單一股東之後,吉利全球視野範圍內瞄準的項目還包括Jaguar-Land Rover集團及Fiat-Chrysler集團!其實2009年李書福最早接觸Ford集團時,他最希望收購的目標就是Jaguar與Land Rover這兩個品牌,只是當時印度Tata集團已經與Ford集團談判到了最後階段,李書福才轉而收購Volvo乘用車業務。而內幕人士透露,2017年吉利兩次分別報價200億美元和220億美元試圖收購Fiat-Chrysler集團(並負擔其債務),這個價格其實比當時該集團的股價還高了15%,為此Fiat-Chrysler集團Sergio Marchionne還特別與吉利汽車進行會晤,可惜因為價格存在歧見而未達成任何共識。

雖然進軍利潤豐厚的北美市場則很可能成為吉利的下一個目標,但考量到Fiat僅有500和500X兩款車型可盈利;Lancia品牌由於近幾年車型更新緩慢、品牌識別度幾近沒落且僅在義大利市場銷售;Chrysler、Ram與Dodge品牌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優勢並不明顯。相比之下,僅有兩大具有特色的子品牌Maserati與Alfa Romeo(剛為全新Giorgio平台投入10億美元)賣向較佳,岌岌可危的營運狀況使得吉利對於吞下Fiat-Chrysler集團態度保守也是情有可原。不過一旦時機合適,相信吉利汽車仍會扮演全球汽車產業的獵豹,對有價值的目標毫不遲疑的出手!

吉利摸索出汽車產業收購的「中國模式」:從控股Volvo乘用車部門的第一天開始,就以整合資源為自身所用為目的,包括設立吉利歐洲研發中心、奠基CMA平台工廠以及LYNK & CO領克品牌的蓄勢待發等等,甚至是吉利新世代產品線上市,無一不在向外界暗示Volvo的技術及採購、品管系統支援。

分享至  
掃描QRCODE用手機看這頁
©2024 FindCar -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