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古車市場交易分析 2016/5
國產車衰退 翻轉不易
進口車持穩
5 月份中古車過戶數達到50,403 台,與去年同期呈現持平的狀態,反觀新車市場則是受到「舊換新」補助政策的加持,激起民眾賞車、買車的意願,使得5 月份新車銷量得以再向上攀高。只是政府一股腦的打著經濟和環保的旗號,鼓吹民眾將老車報廢的同時,卻似乎未思考到民眾一窩蜂的報廢,將直接衝擊現有中古車產業結構,引發供需失衡的可能。接下來除了簡單說明今年1~5月份國產與進口乘用車的變化狀況,並針對5 月份幾個重點品牌及車型的過戶情況做簡述。
由於汰舊換新的政策祭出之後,今年 1~5 月中古車報廢數量,平均皆比去年同期成長了 50% ,而單以 5 月份報廢車,更較去年同期成長了近七成之多,而同月的新車銷量搭著這波順風潮,較去年成長了約 8% 。換句話說,汰舊換新的政策確實起了作用。不過,卻苦了報廢場和中古車商。簡單來說,報廢場所回收的廢鐵,必須經過壓製,而後囤放,等待價格好的時候售出。但因近期汰舊換新的政策,使得報廢數量激增,不僅場內沒空間堆放,更沒時間消化壓製這些廢鐵,此外近來鐵價波動幅度較大,導致業者回收的風險也相對比以前來得高。這也使得廢鐵的價格一波三折,甚至每況愈下。至於部分的中古車商則因近 10年,或 10 年以上的老車,正在等待或即將報廢的因素,使得老車收購不易,成本也相對提高。另外,原本買入的商品,也因為購買民眾的減少,進而也增加流通上的風險。綜合以上的現象,擁有老車的民眾,如果善用多方資訊,例如了解報廢的價格波動,以及挑在新車競賽月期間購入新車,都能為自己創造最大的車價折抵空間。只是這一波汰舊換新潮,未來也將迫使部分的車商走向轉型。綜合 1~5 月份國產與進口中古車過戶數的表現,國產跌幅較去年達到近 1 成左右,而進口則微幅上升0.3% 。細分乘用及商用車的部分,進口車整體,尤其以 5 月份期間的表現,比國產整體成長的幅度大。進口乘用車成長率達到 11% ,商用車更達到 25% 。換言之,對於進口車的車主來說,五萬元的貨物稅減免,只能說杯水車薪,更何況超過 10 年以上的進口車,往往殘值還遠高於五萬元,因此,擁有進口中古車的車主,並不會為此拉長換車的時間。所以,這段期間的成長屬於正常的換車潮。
雙 B 表現平穩
國產車普遍衰退
高級進口車的表現,依舊以雙B品牌表現最穩定,對比去年同期的成長幅度逼近 2 成,而位居第三的福斯則有 5% 的成長。至於 Lexus 與 Audi 則各有 2 成及 3 成。而相對過戶量較少的 Porsche 和 Mini ,也都有 3~4 成的成長。國產車方面,市場前幾大的品牌皆呈向下滑,依跌幅排名依序是: Nissan(13.9%) ,福特(4%) , Honda(3.6%) ,中華 (3.3%) ,Toyota( 0.2%) 。至於現代和馬自達則表現最好,尤其是現代,成長的幅度達到 2 成。另外,稀有車的部分,Aston Martin 、 Bentley 、 Ferrari 、Lamborghini 和 Maserati 均比去年同期成長不少。可見,金字塔頂端的客層一來始終不受景氣的波動而影響換購的周期,二來玩車的興趣已轉向跑格較重的頂級車款。
目前市場流通的主要車款,先歐系品牌來說, Porsche 的休旅車如 Cayenne 達到 4 成之多的成長,Macan 則因商品充足,過戶數更較去年呈現翻倍的成長。至於流通率較差的 Panamera 也有 4.3% 的成長幅度。而 M.Benz 的主力車款,以過戶數前三名來說,分別是 E-Class 、C-Class ,最後是 S-Class 。成長幅度最大的則屬 C-Class ,主因則為去年大改的 C-Class 已推出,舊款的C-Class 價格則紛紛下修,因此也帶動消費者購買的意願。此外,五門掀背的 A-Class 也表現不錯,或許是市場商品多,使得價格還有優惠的空間,其中基本款的 A180 在 5 月的過戶數達到 40 台左右,明顯比去年大幅成長。至於 BMW 的部分, 3 系列和 5 系列依舊是主力,兩大系列也較去年成長了 12~16% 。至於 X 系列的休旅車,成長則呈現趨緩。日系品牌的部分, Toyota 大型休旅車包括 Alphard 、 Previa 和確定今年 7 月由總代理引進的 Sienna 都有雙位數的正成長 (Honda Odyssey ,亦有 14.2%) 。這樣的現象或許跟近期國內興起的露營風有關,雖然這些車款在空間的使用上絕對比起一般的休旅車來得好,不過停車空間、稅金、油耗表現可不是小資族能負擔的起。所以,大車的成長代表著這群高收入的民眾,願意捨得花錢追求生活品質,同時,也代表未來這些車款的中古車價將相對表現平穩。
整車出口掛零
報廢成了唯一途徑
政府汰舊換新的政策,在整車出口這方面始終掛零,未有突破,但相對於報廢來說,每月的量卻幾乎比同期多了 50% ,換句話說,民眾之所以一窩蜂的選擇報廢,不外乎變現的門檻及途徑也相對比出口來的低與方便。但我們不禁要問,出口政策的目的究竟何在?政府難道沒有仔細評估過,台灣既非汽車製造國,所課的關稅又重,整車出口的競爭力到底在哪?如果能夠以零件車出口,是否能更為靈活,何況要降低國內老車的數量,活絡經濟,為何不讓民眾可以換購年份較新的中古車,此外,若以量來說,中古車過戶數平均約為 65 萬輛,而新車領牌則約為 42 萬輛,就算每台短收一年牌燃稅,也比短收貨物稅來的少。當然,這裡頭或許有操作面及執行面的難題,但如果為了活絡汽車市場,就不應該鎖定特定對象,而要通盤考量。總之,汰舊換新僅是暫時舒緩當前經濟低迷的情況,但長遠來看,政府還是要有更完整的策略規劃,讓產業相互連動,才能創造更大的經濟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