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個人賣車 車商賣車 登入
找車網首頁

一甲子看盡台灣汽車工業盛衰 PART3

資料來源:Goo 車訊網     2017/10/26
分享至  
■Part3.國產與進口車此消彼長的現狀
 
台灣車市近年來的轉變相當巨大,除了SUV、CUV的強勢問鼎,傳統房車漸漸式微之外,最讓人有感的莫過於進口車的銷售成績有著極大幅度的成長,而且有感程度可以說不需要數據加以佐證,只要睜開眼往尖峰時刻的馬路瞄一眼即可知曉。
這麼說起來雖然有些戲謔,但實情是國產車與進口車在國內的銷售佔比,已經從早年的8:2,一路向下驟降至6:4,或許你認為這有什麼大不了的,就像大家愛用的智慧型手機,從Android系統跳槽至iOS一樣稀鬆平常,如果這麼想或許你就大錯特錯了,若是進口車持續成長,國產車依舊沒有起色的狀況下,影響層面可是會像滾雪球般愈滾愈大,受到波及人事物或許最終跟你、我,都脫不了關係。

一、保六生存戰
不曉得各位讀者對於「保六生存戰」一詞有什麼概念,這跟保一總隊沒什麼關係,也和緊張刺激的生存遊戲沒有太多關聯,但卻對國產車廠的生存,有著莫大的影響。簡單來說,保六生存戰就是國產車廠對於和進口車的市佔率佔比,是否能維持在六成以上,這看似粗淺的數字遊戲,對於國內的車商來說,為什麼如此重要呢?
 
擷取今年1月至8月的新車銷售成績,單個月份的落差並沒有太明顯的差距,僅有8月由於Honda第五代CR-V的上市、龍頭和泰持續加碼祭出更多的促銷優惠,以及民俗月的影響,導致成交數量有著13728部的成長,成長比例超過六成,也拉抬了從5~7月較不景氣的銷售成績,總的來說今年累積至今的掛牌數,相較去年同期仍有著1.7%的成長。車市穩定成長固然是件好事,消費者願意買新車帶動經濟流通,車商的努力也有了回報,看似雙贏的結果卻似乎有些人笑不出來,那就是一直在呼籲保六生存戰的國產車廠。

新車銷售數量成長,但市佔率卻持續往下掉,代表了什麼事情?也就是國產車廠並沒有因為景氣回昇而獲利,消費者則是轉向購買售價相對較高的進口車款。如果售價較低、維修成本較低的國產車型,不再是消費者眼中的首選,那麼一直以來國產車辛苦建立的優勢,便在轉瞬之間化為烏有,至於為何消費者會轉投向進口車的懷抱,其原因我們將在之後詳細解剖,現在先讓我們回到國產車的存亡問題。

目前國內市佔率最高的國產車廠,第一名自然是和泰的Toyota,其後則分別為Mitsubishi、Nissan、Honda、Ford等品牌(包含商用車),彼此之間的競爭可說是水深火熱,但其實他們有著共同的敵人,也就是單一進口導入的歐系品牌。Mercedes-Benz、BMW、Audi、VW、Volvo等眾多進口車廠,從原先只有二成的市佔率苦苦硬撐,直到今天拿到豐收的果實,從中獲取的可不只是單純的賣車獲利與後勤保修獲利,累積更多的是消費者對他們品質的信心,最終將傾斜已久的銷售天秤,拉回至相對平穩的四成,也在這場保六生存戰中,搶佔了先機。其實就近年的銷售數據來看,進口車的佔比早已經超越了四成,這場戰爭似乎早已塵埃落定,至於會導致的後果,看完本篇你就會有答案了。
▲早期國產品牌在國內有著相當高的市佔率,但近年卻已經跌破六成大關。

▲Mercedes-Benz等進口車廠在台灣市場耕耘許久,累積了不俗的口碑與銷售成績。

▲Toyota是國內國產的銷售龍頭,旗下的神車Altis更是功不可沒。

▲今年國內新車掛牌數量較去年同期累計成長1.7%,還是有著小幅度的成長。
 
二、進口車的優勢
最近有支麥當勞超值早餐的廣告相當有趣,簡單來說就是分開選你會選最好的,那麼合在一起選,你會選什麼呢?麥當勞給我們的答案是選便宜的,確實是個相當貼近大多數消費者的內心,那麼如果換作是選購汽車,當兩輛價格區間接近,配備等級相符,動力數據大同小異的車款,你會選擇國產車,還是進口車呢?相信你我的答案都將會是後者。

我們以往所熟知的國產車型,和同樣車格的進口車款相比,通常有著售價較低、保修成本較低、配備相對較多等優勢。反觀進口車則是有著較為昂貴的售價,優勢卻是可以給予更為完善的主被動「安全」配備,並有多種「動力」單元與車型等級可選,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於用車的觀念,以及「產品世代」更新的速度都遠超國產車廠。
▲倘若國產車和進口車的售價接近,你會怎麼選擇?
 
1.安全配備齊全
 
先就安全的優勢進行討論,台灣大多數的進口車品牌,都是來自於歐洲及日本等國家(還有韓國),在當地對於車輛的認證法規和台灣相比都更為嚴格、先進,以歐洲為例,歐盟宣佈在2014年11月起,所有新註冊的房車與輕型商務車皆須強制配備ESP車身動態穩定系統(ESC、DSC等不同車廠有不同的名稱),但台灣卻要等到2018年之後才強制新車安裝車身動態穩定系統,雖然立法規定已經值得鼓勵,但還是有著三至四年的落差。而除了技術早已成熟的ESP之外,全球各大車廠都在積極的研發主動安全系統,包含車輛主動煞車、半自動駕駛、緊急轉向閃避之類等科技,都已經配備在一些市售的進口車款中,雖然車輛售價較高,但相對的卻給予車內乘客更多的安全性,反觀國產車型中有配備的上述安全科技的車輛屈指可數,更別說目前仍有標配4具SRS以下的車款持續販售,安全至今仍是國產車和進口車相比的硬傷。
▲ESP的重要性我們已經強調過無數次了,歐盟也早已在2014年將其規定為新車的標準配備。

▲主動安全科技是進口車廠主力研發的項目,將把行車安全提昇至另一檔次。

▲目前國內所有的進口車款都標配了6具氣囊以上,但台灣仍有著2具SRS的車款橫行無阻。
 
 
2.動力多元
汽車除了是代步的工具,更是追求速度的產物,因此動力輸出的強大與否,也是許多消費者選擇車輛時的重要考量之一。大多數的國產車型,幾乎都只配置了單一動力單元,以Toyota為例,旗下的Altis、Yaris、Vios、Sienta等車型,雖然有許多不同的車型等級,但動力系統都是採用一樣的配置,讓消費者只能針對車輛的配備等級進行挑選,而無法依照引擎輸出數據來選擇自身喜愛的車款,當你決定購買某一車款時,無論動力好壞都只能概括承受。

相較於國產車的單一化,大多數的進口車款都有著相當多元的動力系統,包括我們熟知的1A2B,或是VW、Volvo等品牌皆是如此,以最近剛小改款的VW Golf為例,市售的Golf一共有1.0、1.4、2.0升(兩種不同的輸出調校)等四種不同的動力規格、七種車型等級可以選擇,讓消費者可以從價位、配備、動力等多種不同的面相,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車款。除了選擇的權力之外,進口車在動力方面的還有著新科技進駐的優勢,包括技術愈加成熟的渦輪增壓、缸內直噴、汽缸休止、小排氣量引擎等眾多新科技,幾乎都能夠在進口車型上看到,反觀國產車型大多仍維持自然進氣的引擎配置,雖然NA有其美好之處,但確實是屬於較為老舊的技術。

▲進口車大多有著動力多元的特點,好比Golf國內就有四種動力單元可以選擇。

▲新科技的進駐也是進口車強大的優勢之一,國內也即將見識到電子渦輪的強悍。
 
 
3.週期更新快速
全球每一個車廠的每一部車款,都有自己的產品週期,廠商所有創新的科技與配備,基本上都會在下一個世代中的車型亮相,就好比在今年法蘭克福車展中亮相的Audi A8,就是全球首部搭載Level 3自動駕駛系統的車款,國內市場也在明年初就可以見到它的身影。至於國產車廠,目前國內只有Luxgen一間自主研發的品牌,因此大多數國產車廠旗下的車款,都須依照國外母廠的車型週期,當有一部大改款的車型亮相後,國內由於產線排程,以及銷售庫存等因素,基本上都需要將近一年以上的時間才可以將舊款車型全數汰換,之後才能夠生產新世代的車型,但這段「空窗期」的時間,母廠可能又即將要推出小改款的車型,也許新增了更多安全配備,或是動力系統的提昇。但總得來說,就是更新速度始終無法和進口車相比,競爭力自然也無法抗衡,就好比你用iPhone 6S去跟全新的iPhone 8比跑分,起跑點就已經落後,又哪裡來得優勢呢?
▲全球首部搭載Level 3自動駕駛的Audi A8,也將於不久之後導入國內。

▲March是Nissan小型車的代表,但車型世代已經是2011年的產品。
 
-------------------------------
 
三、國產車式微的衝擊
近年來國產車和進口車銷售數量的佔比愈來愈接近,其中的始作俑者,其實不是別人,就是國產銷售龍頭所致。打開今年進口車的銷售數據,第一名的就是Toyota RAV4,光是2017年8月就有1568部的掛牌數,且遠超之後的Mazda 3、Lexus RX、Mercedes-Benz C-Class,RAV4之所以有如此強悍的銷售成績,除了Toyota本身的品牌光環之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價錢。RAV4即便是進口車的身分,但其售價還是低於大多數進口品牌,卻將主被動安全提昇至相同的等級,並比起同家的國產車有著更好行車品質與配備等級,都讓預算不算太過緊縮的消費者,可以一嘗進口車的美好。

除了和泰之外,改由進口導入的Mazda、Suzuki和標榜安全的Subaru,車型售價其實並不算相當高昂,無論是安全配備或是動力系統都更加完善,在消費者對於安全日漸重視的今天,他們願意多花多一點的金額,買到相對更為安全、動力更強、世代最新的車款,何樂而不為。

俗話說得好,由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對於汽車或許也是同樣的概念,當我們體驗過進口車無虞的安全與品質之後,是否就更難重回國產車型的懷抱,稍早所提的保六生存戰,似乎已經是個無法改變的現狀,而當國產車廠的銷售產能持續的衰退,帶給我們的衝擊遠比想像中來得巨大。
國內愈來愈多像Toyota RAV4一樣以進口車身份卻賣國產車價的平價進口車出現,讓國內消費者心動著迷,而造成與國產車彼消此長的市佔率。

各位是否想過,未來國產車會不會只剩下Toyota一廠獨大的局面,而其他國產品牌皆變成了進口代理商的身份呢?如真如此,後果可是難以想像的嚴重。

▲在各項配加碼下,造車成本也相對拉高,也造成國產車的價格持續向上攀升。
 
分享至  
掃描QRCODE用手機看這頁
©2024 FindCar -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