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鑄造技術 必須優先認識
先從傳統鑄造製程說起,一般的「重力鑄造」鋁圈採用含有矽、鎂元素的A356鋁合金,特點在於流動性優異,將金屬加熱至800度高溫成為熔湯狀,在倒入模具中藉由液態金屬本身的流動性充滿整個模具,優點是鋁圈的形狀可以擁有較多變化與細節,成本也最低,因此成為最常見的鋁圈製造形式。只可惜缺點就是在進行大尺寸鋁圈(18吋以上)製造時,由於金屬流動需要時間,有可能造成離澆鑄口較遠處金屬溫度較低,更是凸顯出溫度控制的困難度,若是加高鋁水溫度,輪圈中心部位容易毛隙過多及脫氣現象,造成內部氣泡孔洞等小瑕疵,為了保有一定強度,必須使用較多材料維持厚度,因此重量難以減少。
|
脫模取出 |
|
冷卻淬火 |
而後來所衍伸出來的「低壓鑄造」則是以低壓氮氣來推動模具中的液態金屬,可使金屬更快充滿整個模具,並減少內部氣泡,雖然無法提高金屬密度,但可使得整體材質為更均勻,並減少瑕疵,等於是間接的提高了鋁圈本體強度與安全性,並且可以保有輪圈造型變化豐富之優點,也是許多高級進口車標準配圈之作法。
|
澆鑄口毛邊必須敲除 |
|
取下後的毛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