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油器是一種供油裝置,將一定比例的霧化燃油與空氣混合後,再把混合氣送至引擎。這種裝置在19世紀末就出現了,當時有一位英國工程師伯明罕(Frederick W. Lanchester)將化油器裝在車上,發現裝在這台5HP單缸引擎的車其動力表現不好。隔年他跟哥哥重新設計化油器並安裝在雙缸水平對臥引擎上,在1900年開這台車完成了約1600km的路程,在當時汽車工程上是很大的突破。
最初他們在設計化油器時,主要是一根管子直接通到引擎,管內是文氏管的形狀,比較細的部分會有噴油嘴,當空氣流過文氏管時會吸走噴油嘴上的燃油然後混合,管的另一端有一片會旋轉的節氣門可以控制混合氣的流量,由腳下的油門控制,油門的下踩深度決定了節氣門的開度,進而影響引擎的出力和速度。隨著引擎科技的進步,化油器也需要應付引擎的各種運轉狀態而變得非常複雜,配合不同速度設計了不同的油路。怠速/低速油路中,引擎怠速時節氣門幾乎關閉,為了不讓引擎熄火,怠速油嘴只噴一點點燃油並跟鮮少空氣混合。開始輕踩油門後,節氣門慢慢打開,燃油才被強力吸走。車子在高速時,主油路的節氣門開很大,這時文氏管發揮作用了,強大吸力帶走更多的燃油。若要突然加速,就需要加速泵額外供應燃油以防混合比過稀而造成引擎加速遲緩。直到80年代,工程師研究發現燃油噴射系統能帶來更好的供油,化油器在汽車上慢慢被淘汰,90年代後正式走入歷史。不過因造價便宜,目前在一些小型引擎(割草機、汽油發電機)還能看見它的影。
|
文氏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