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一級方程式賽車(Formula 1)是由FIA舉辦的最高等級賽事,名稱中的「方程式」指所有的參賽車必須遵守統一的規格才能比賽,跟令人頭痛的數學方程式無關。
F1賽事舉辦至今已有半世紀以上的歷史,前身是20-30年代舉辦的歐洲大獎賽,因二戰的來襲,不得不停辦賽事。二戰結束後,大獎賽的組織沿用戰前就擬定好的世界錦標賽規則,於1950年在英國銀石賽道舉辦首場的錦標賽,8年後製造商的競賽也被引入,而一場錦標賽代表一整年的賽季,而賽季中又有許多分站(所謂的大獎賽「Grand Prix」),以最高的積分選出該賽季的總冠軍,頒給車手和廠商。號稱全球最燒錢的體育賽事,為了更高的收視率,FIA積極的將F1推向各大洲來增加場次,成為主流的世界性運動。
|
以封街形式來競賽,表達大都會最需要減排和減噪,少了引擎聲的咆哮,多了馬達高轉的鑽牙聲,讓城市保持平 均80db以內的環境,堪稱是全世界最安靜的賽車運動,引起很多知名車廠的興趣。 |
|
如同其他職業運動一樣,F1也是商業氛圍和明星氣息非常濃厚的運動,第一代F1賽車以類似太空艙的車架搭配前置的1.5升Supercharger或4.5升NA引擎,70-80年代導入中置渦輪引擎和電控科技,車體也改成單體座艙,90年代更是自動化科技的高峰,猶如汽車高科技的實驗場,待技術成熟後才應用在乘坐車。迎風面小的碳纖維車體,高下壓力的空套及動輒700hp(曾經有1000hp以上)的動力,過彎G值和過彎速度曾創下5G和300km/h最高紀錄,近年來為提高車手的安全性和減少過度依賴自動化科技而不斷限制規格,在拉近強弱隊的差異下,能激發車手的技巧,增加賽事的觀賞性。
|
Ferrari歷代的F1賽車,最早從50年代開始,以水滴型的敞開座艙搭配窄胎參賽。隨著科技的進步,賽車不斷的刷 新極限,近年為了安全性而嚴格限制車速,增加車手之間較勁的觀賞性。 |
|
未來進行式
Formula E Championship
電動方程式賽事在2014年正式開跑,是由FIA新增的電動車世界錦標賽,目前已超過10個分站,並選在市中心的街道作為比賽場地,這樣的安排不僅能讓民眾近距離接觸這項未來的賽車運動,也塑造電動車的環保價值。這項賽事吸引很多車廠或私人車隊的投入,包括未來BMW、M-Benz和Porsche也將跟進,因此目前的走勢相當被看好。為了避免與各大錦標賽撞期太多,Formula E採用跨年度的賽季形式,即從當年度的秋季到隔年度的夏季,以FIA積分算法選出總冠軍。為減低封街賽的影響,賽事都在一天內完成,午前必須完成排位賽,午休2小時後再進入決賽。由於比賽期間不能充電,加上電池無法負荷1小時以上的賽程,所以可以看到中途換車再戰的有趣畫面(每車隊共2名車手和4輛賽車),還有一項特色是FanBoosted制度,車迷透過網路票選最愛的車手,得票的前三名能獲得額外一次5秒100kJ的動力,讓車迷有參與感,但這行銷手法的公平性也受到質疑。
|
首屆Formula E起就派BMW i8擔任安全車,宣傳效果十足,但或許派Tesla會更合適。 |
|
|
FanBoosted獨特的比賽規則,每站讓車迷票選最愛的車手,得票的前三名能獲得額外一次5秒100kJ的動力。 |
|
F1賽車介紹
自2013年,FIA將動力調整成1.6升V6渦輪增壓引擎+120kw馬達,其他的零件須在規範內設計。輪胎必須用該賽季廠商提供的統一規格,而今年倍耐力提供P Zero,輪圈直徑依舊13吋,但前後輪寬比去年增加約25%。賽車的尺寸也限制在內,如今年規定最寬不超過2000mm(最窄1600mm)、尾翼高度則不超過800mm(寬度950mm)、前鼻翼1800mm等等,但無限制軸距,車重(包含輪胎)最高722kg。
|
Formula E賽車介紹 |
首屆統一用Spark-Renault SRT 01E車架、Williams Advanced Eng.電池、McLaren整合元件和Michelin輪胎,現已開放各隊自行設計動力,馬達功率最高200kw(約270hp),0-100km/h加速3秒,極速225km/h,但正賽限制170kw,能量再生系統上限達150kw(約200hp)。賽車尺寸也有規範,只能在「長5000mm x 寬1800mm x 高1250mm」以內,輪距不超過1300mm,而最重要的噪音分貝值須在80db以內。
|
賽事直播 |
Formula 1: https://www.formula1.com/en/f1-live.html
Formula 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mwA53FXNXY&t=3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