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全球各大車展上經常可見概念化的個人微型載具發表,但大多除了引起話題性外,便只是雷聲大、雨點小,離量產之路遙遙無期。不過此次,汽車王國Toyota似乎決心要震撼現有傳統汽車市場。i-Road這部三輪車雖然跑不很快,但上面坐著的絕不只是老太太,其突破性設計和電力驅動還適合男女老少。以便利、機動為發想,i-Road當然不是此類產品的先驅,而是世代的科技累積。透過回顧這些經典小個子,未來微型車的輪廓,也變得更加鮮明。
|
以便利、機動為發想,i-Road這部三輪車雖然跑不很快,但其突破性設計和電力驅動方式相當適合所有人駕馭。 |
談到微型車(Microcar)一詞,大多數人們聯想到的是前衛概念下的個人都會移動載具。它們有著時尚而近未來的科幻造型、酷炫的內裝和高科技的節能動力系統──大部份使用電動或混合動力。不過事實上,微型車的起源可能比許多人想像的都還更早,而且它們身上的獨特設計,有不少的確傳承給了當代的微型車。這些外型古怪的小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物質生活狀況,而今日微型車的興起,某種程度上也投射出21世紀初的景況與百年前的類似性。
|
1914年的La Vigne Cyclecar廣告。下方的標題明顯表示,這類車款的出現就是為了要讓每個人都有能力擁有一部汽車。 |
|
20世紀初葉汽車產能迅速成長,但過大的貧富差距卻讓許多人買不起車,因此一種稱為「Cyclecar」的車子便應運而生。 |
泡泡車登場
讓我們將時空拉回到20世紀初期的歐洲,那是個既高唱著進步,卻又對未來極度焦慮的時代。先前大規模殖民運動造就的經濟膨脹,為日後的戰爭和30年代的大蕭條埋下伏筆。當時汽車產能迅速成長,但過大的貧富差距卻讓許多人買不起車,因此一種稱為「Cyclecar」的車子便應運而生。這種車子可說是介於機車和汽車之間的輕量化載具。它們大多使用機車的單缸或V型雙缸引擎,以及其他機車零件,同時為了減去差速器的成本和重量,其驅動系統通常只連接一只後輪。
|
我叫Isetta,因為長得像雞蛋又像泡泡,所以大家都叫我「Bubble car」。 |
不過,微型車真正的流行,是二次大戰之後的事情。由於戰爭的破壞和重建的鉅大社會成本,導致歐洲各國對汽車消費力減弱。為了製造出人人負擔得起的車,一家義大利車廠Iso SpA設計出第一款真正引發熱潮的微型車Isetta。其後,該廠將此車專利授權給各國以不同廠牌生產,其中最著名的,便是1955年問世、成為世界第一部低油耗33.3km/L的量產車BMW Isetta,它也是史上最暢銷的單汽缸汽車。
|
Isetta進出車艙的前開式車罩,結合方向盤、方向機柱同時開閉的設計,至今仍為人稱道。 |
Isetta的重要性,在於它定義了50~60年代當時微型車的基本元素。首先,此類車款多只能坐進駕駛或外加一名乘客,且排氣量介於49~500c.c.(最多不超過700c.c.)。只有一個輪子負責驅動的它們,也經常是前二後一的三輪車。除了以上掀式/前開式車罩代替車門外,長度不超過3公尺的它們也有著可用手抬起單輪的超輕車身。另外,Isetta如雞蛋的外型,也讓微型車獲得「Bubble car」的別名。
|
Isetta到底有多小?看圖就知道,這可說是大人的玩具車了。 |
|
想像奔馳的微型車年代 反映戰後社會物資缺乏境況的微型車,其諸多設計顯然是以經濟性為考量。這一股微型車風潮,一路吹遍所有二戰參戰國,包括日本也出現不少此類經典車款。這些車輛充滿了當時設計者的創意靈感,即使放在當代亦顯前衛。 |
|
Messerschmitt KR175/200擁有類戰鬥機的上開式座艙罩。 |
原創經典爭鳴
在歐洲各廠中,德國的Messerschmitt KR175/200以及FMR Tg500,擁有類戰鬥機的上開式座艙罩。另一家德國飛機製造廠Heinkel所設計的Kabine,在看似脆弱的橢圓泡泡狀車窗外表下,其實使用了高剛性的鋼製單體車架。至於來自英國曼島的車廠Peel,也推出全長僅134cm的P50,成為世界紀錄最小的量產汽車,而同廠的Peel Trident,更擁有像泡泡般的全透明車頂。此外,最受歡迎的Isetta,其進出用的前開式車罩,結合方向盤、方向機柱同時開閉的設計,至今仍為人稱道。
|
Heinkel Kabine在看似脆弱的橢圓泡泡狀車窗外表下,其實使用了高剛性的鋼製單體車架,其內部空間可是容得下全家福喔! |
在50年代的日本,對廉價汽車的需求日增,也刺激通產省向各車廠提出「國民車」的構想。首先回應此舉的是小廠中野汽車製造、搭載三菱單缸引擎並可乘坐兩人的Autosandal。其後,汽車製造株式會社亦推出350c.c. V2引擎的Flyingfeather,同時也有許多小廠生產此類汽車。日本第一部獲得市場成功的微型車是Suzuki在1955年生產、排氣量360c.c.的Suzulight,而最具經典地位的則是採單體殼式車身設計的後置後驅車款Subaru 360。它擁有16hp的輸出,重量僅385kg,採3速手排。日本首創的扭桿式懸吊、玻璃纖維車頂和門軸位於B柱的自殺式車門,在日本汽車史中具獨特地位。
|
來自曼島的Peel P50全長僅134cm,成為世界紀錄最小的量產汽車。 |
|
同樣出自Peel的Trident,擁有像泡泡般的全透明車頂,散發可愛感的科幻風格。 微型車的黃昏 構造輕量且簡單耐用、做最大發揮的空間效率、極節約的油耗,加上饒富創意的上掀式單門設計,成為微型車的市場優勢。不過,1959年誕生於英國的Austin Mini,卻終結了「泡泡車」的全盛時代。採前置引擎、前輪驅動的雙門車款Mini擁有更寬闊的車室空間,足可搭乘4位成人。此外,它也擁有絕佳的油耗,以及更適合長途移動的續航力。初代Mark I Mini搭載848c.c.直4引擎,搭配4速手排變速箱,極速達到116.5km/h。這些數據顯然比先前的泡泡車要來得實用多了。 |
|
Subaru 360採單體殼式車身、後置後驅設定,擁有16hp的輸出,重量僅385kg,採3速手排,其扭桿式懸吊、玻璃纖維車頂和自殺式車門,皆為獨特設計。 |
|
事實上,隨著60年代全球都市化的擴張,以及經濟的起飛,第一波微型車潮流的式微是可以預期的。當作為衛星城鎮的地區拉長了人們通勤的距離,而汽車消費力的提昇和油價的低廉,又使得汽車作為長距離休閒載具的需求大增,此時微型車便顯得不敷使用了。雖然70年代的石油危機對大排氣量車種產生一定程度的衝擊,但全球經濟的整合趨勢,仍使油價獲得控制,而汽車工業也得以透過規模經濟壓低成本,造就車輛的大型化和高性能化發展。可以說,當時的人們一致認為微型車的時代將永遠成為歷史。 |
|
Austin Mini不僅在高便利性和實用性方面取得平衡,更在賽場上立下威名。圖為豆豆先生的1974 Mini Cooper Mark III。 |
預視微型新未來
雖然微型車的熱潮已然消退,不過全球各廠並未放棄此級距車輛的市場潛力,因此研發的腳步其實是持續進行的。話雖如此,微型車在90年代末的再次興起,卻有著較為複雜的原因,同時它們帶來的新科技、新設計,也反映不同的市場需求。
|
以傳統四輪為架構,最成功的當代微型車先驅當屬後置引擎、後輪驅動的Smart Fortwo了。 |
Toyota i-Road的指標意義
若說第一波微型車的熱潮起於戰爭對經濟的衝擊,則第二波微型車的再起風潮,便可大致歸因於經濟對環境的衝擊。跨國工業和超級都市的形成,加速了溫室效應的影響;石油燃料的過度使用,造成對替代能源需求的焦慮日漸高漲。這些與二戰後不同的問題,卻造成相同的集體「貧窮化」困境。接著,經濟泡沫化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達到最高點,其廣泛的衝擊波及全球,也影響了汽車消費型態轉向經濟化、小型化。另外,最直接造就當代微型車設計趨勢的,應是極端都市化造成的生活空間大幅壓縮。
|
雖然僅容一人乘坐,但諸如硬頂封閉式車艙、側開式車門等設計,都與傳統汽車相同。 |
一開始,各車廠並不想恢復泡泡車的三輪設定。以傳統四輪為架構,最成功的當代微型車先驅當屬後置引擎、後輪驅動的Smart Fortwo了。另外,Renault於2009年推出的Twizy則為電力驅動的前後雙座4輪車,其便利性在歐洲都會蔚為風潮。不過,為了因應都市空間的使用,微型車廠商仍針對三輪車款進行研發,並加入了日新月異的電力驅動科技。Toyota i-Road可說是此類型的集大成者。以結合摩托車的輕巧便利和汽車的舒適平穩為設計理念,i-Road採用與義大利機車大廠Piaggio在2006年推出的車款MP3相同的前2後1輪傾斜式懸吊系統,只不過它不是用把手進行操控,而是使用與汽車相同的方向盤。同時,雖然僅容前後各一人乘坐,但諸如硬頂封閉式車艙、側開式車門等設計,都與傳統汽車相同。以電動馬達為動力來源的i-Road,極速為60km/h,續航力最高達到48km。顯然,這部新作揭示了未來微型車將成為以都會個人移動為定位的節能載具。
|
以電動馬達為動力來源的i-Road,可用家用插座於3小時內完成充電,極速為60km/h,續航力最高達到48km。 |
另類三輪車
相對於Toyota這款非常實用化的微型三輪車,其他近年來推出的類似產品似乎顯得頗為科幻。美國的Robert Riley推出的XR3 Hybrid,便給人這樣的印象。其前輪是和傳統汽車相同構造,而後輪則透過3缸柴油引擎和鋰電池電動馬達來負責驅動。更特別的是,為了將售價壓低至2.5萬美元,此車需自行DIY組裝完成!僅580kg的車重、雙座設定、117km/L的油耗、近70km的續航力,加上136km/h的極速,是追求樂趣駕駛者的選擇。另外,德國大廠BMW的概念車C.L.E.V.E.R.,則與XR3有著相反的車輪配置。這款雙座車採前1後2輪設計,由方向盤負責轉向,可乘坐兩名成人。以天然氣為燃料的此車,極速為96km/h,而且每公升可跑79.5km。由於採用了主動水平抬昇系統,C.L.E.V.E.R.在過彎時能兼具汽車的平穩與摩托車的靈巧。
|
美國的Robert Riley推出的XR3 Hybrid,與概念車相當接近。其前輪是和傳統汽車相同構造,而後輪則透過3缸柴油引擎和鋰電池電動馬達來負責驅動。 |
綜合以上,我們似乎可以預見未來的微型車設計將比過去更具多元性,而三輪設定、硬頂封閉車艙和混合動力,將可能變成主流。雖然目前只有少數車款進行量產,不過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四輪汽車市場的過飽和,以及都市生活空間的超載,此類車款勢必會比現在大為流行。只不過還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台灣的法規跟得上時代進步的速度嗎?
|
BMW C.L.E.V.E.R.採前1後2輪設計,由方向盤負責轉向,可乘坐兩名成人,由於採用了主動水平抬昇系統,在過彎時能兼具汽車的平穩與摩托車的靈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