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個人賣車 車商賣車 登入
找車網首頁

以「軟」即時 台灣車界潮科技

資料來源:Goo 車訊網     2014/09/02
分享至  
從創意庫概念車看行動載具與車機的無縫接軌
當大家還聚焦在本土汽車零組件廠商,探究著他們是如何成功搭上電動車這股熱潮的話題時,有一件事你絕不能忽略,台灣其實存在著一間享譽國際的汽車設計公司,這低調的團隊曾結合國內知名科技廠,打造一部接近量產規格並能上路行駛的電動車,而近期更從雲端服務出發,推出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客製化車載介面系統。想了解台灣的軟實力與最新科技潮流,就不容錯過以下的報導。
文 陳冠勳 /圖 葉錦祥 /設計
隱身桃園的Studio X-Gene創意庫,在它低調的門面背後,暗藏了相當深厚的設計底蘊,除了承攬兩岸車廠的設計案外,業務更早已觸及世界汽車重心的歐洲市場。成立十逾年的創意庫在耗時三年多的時間研發,終於在2011年上海國際車展上秀出這部五門斜背的純電動車Avant GT Concept。而說起Avant GT Concept的誕生,創意庫執行總監──楊孜仁打趣地對我們說,這並不是當初他所想像的作品,因為原本還堅持搭載內燃機的他,在幾番轉折後,底定以電池和馬達為最後的完成品。當然這對創意庫來說是夢想的實現,但對國內汽車界而言,則代表著台灣在汽車設計領域中已進入一個全新的里程碑。
Avant GT Concept雖是三年前的作品,但還是令人感到驚艷。
國內媒體首度試乘原型車
除了外觀有著與一般市售車不同的氣質外,一坐進Avant GT Concept,坦白說,要不是我早一步知道它是一部概念車,不然壓根察覺不出來,它只是一部接近量產規格的原型概念車。因為就車室裡頭的鋪陳,不論從飾板、座椅、儀錶板、排檔桿,乃至於中控檯下方的螢幕和各類按鍵的配置,都令人十分激賞它是一部完整度如此高的電動車,而且就出自咱們國人的智慧與巧手。

以量產車為前提的Avant GT Concept採用機能性極高的Fastback五門斜背設計。
在楊孜仁駕駛Avant GT Concept帶著我們上路體驗的過程中,可以明顯感受到這部採用後驅配置的電動車,在加速時便嶄露出電動車特有的線性輸出動力表現。當然,Avant GT Concept的重點並非單純在於車輛本身,還有車內諸多的電子元件與控制平台的設計、整合與製作能力。實際上,當年創意庫確定將這部車的動力系統設定為純電力輸出後,便開始尋找國內願意參與計畫的合作夥伴。首先,找上了台達電子來設計整部車的動力系統;隨後,又加入專攻TFT液晶螢幕的Qisda佳世達公司擔綱車內儀錶與音響面板的製作,最後就是緯創公司來負責資訊整合平台介面。成員一一到位後,也正式宣告了T Solution這支夢幻團隊的成立,進而製作出領先國際標準的Avant GT Concept。

插頭設計在前保桿左下方並可對應國內110或220伏特的電源。
高完整度的內裝,不免讓人誤以為它是一部有在販售的量產車。萬事俱足只欠東風
有了Avant GT Concept的經驗,楊孜仁表示,目前已完成下一代電動車的設計,未來實車不僅會著眼於車輛的輕量化工程上,並訂下了減重300公斤的目標,而且對電池的掌控與散熱效果上也將一併改進提昇;尤其在電池方面,作法上將有別於Tesla強調搭載整組的「菁英電池」。目前對電池監控相當有心得的創意庫,認為這就如同在帶兵,只要能夠清楚掌握每一個單兵的生理狀況,整個部隊就能順利前進,發揮出應有的戰力效果。因此,關鍵不在追求高成本的超級電池,而是讓每一個區域的電池組,乃至小到每一顆電池的運作,都達到最佳的平衡狀態。至於續航力的提昇,端賴未來在輕量化的車體與效率更高的動力系統與電池組的加持下,讓最大續航力往200公里邁進,並直逼BMW i3的水準。

不論是遠在天邊或近在眼前,你都能隨時透過手持裝置或車上螢幕立即得知車門是否被開啟或關閉。
 
當然,面對汽車逐漸走向智能化趨勢,並朝向多元化驅動能源的發展,不論油電混合,純電動或燃料電池車,系統監控,還是功能的要求也將變得更為豐富多元而複雜,這對於制式的傳統汽車儀錶介面無疑是一大挑戰。因此拜雲端服務功能的日益強大和能彈性表現資訊的TFT面板,讓創意庫開發出Smart Meter智能儀表與Compact IVI精簡車載影音系統。一來資訊經由手持裝置為通訊橋樑,連結雲端運算提供更多元的網路服務。二來先進的圖形運算與資料管理系統,利用共通平台的概念,精簡系統,減少硬體成本。簡單來說,未來車廠將不需投入大量的IT資源。

創意庫執行總監楊孜仁為媒體解說Smart Meter與IVI車載介面系統的優勢所在。
新一代的2號電動車究竟何時能夠亮相?根據楊孜仁的說法,除了需要時間製造外,團隊也正在思考著未來新系統要配置在原先的1號車,還是2號車上。總之,現在萬事俱足,欠的只是東風啊!

從第一款獨立作品X-Coupe(右)開始,Studio X-Gene短短數年便有著快速成長,如今Avant GT Concept已是一部可以上路的概念車。
Google陣營號角響起 鷸蚌相爭誰得利?
在行動載具與車機連結達到「無縫接軌」的境界時,還是有一群人冀望這之間能有更多「自主性」的選擇。創意庫以車載介面系統結合宏碁BYOC自建雲端概念,讓音樂、照片,甚至是開車習慣、行車路徑、車門啟閉和電動車的電池狀況,可透過手機或汽車嵌入式的SIM卡隨時存取於雲端上,而且還能跨平台(Windows、Android與iOS)、跨裝置(手機、平板、桌機和筆電)來檢視與管理這些Data。換言之,此類無縫接軌不只是提供最基本的「娛樂」,更強調個人數位檔案在管理上的便利與安全性。

Google I/O大會上透過駕駛艙來示範Android Auto,主要功能有導航、通訊跟音樂,說穿了就是手持裝置的延伸,而這些應用程式除了可觸控外,也都可以利用語音執行。
錯失先機嗎?當Apple在今年三月發表Carplay、並公佈第一波確定搭載和即將合作的車廠名單後,我想對小綠人Android的擁護者來說,無非是一記重拳。但三個月後,沉寂的Google終於在2014年年度I/O大會上發表了Android Auto,從它所提供的服務中,不論是透過聲控進行通話、導航,乃至讀取發送訊息和播放音樂等等幾乎可說和Carplay如出一轍。但仔細來看,除了Google Map導航功比起Apple Map來得可靠之外,Google本身具備的強大搜尋能力更是眾所公認的王者。有趣的是,對比Google與Apple所公佈的合作名單中,發現絕大多數的車廠是跨越兩大陣營擁有雙重國籍的,僅有少數如BMW、Ferrari、M.Benz、VW等指標性的大廠選擇忠於一人。至於,這背後的意義為何,我想也不需要去深究和多做揣測。但可以預見的是,各家車廠未來在IT設計的資源投入將轉為對這兩大系統陣營的倚賴,樂觀來說車廠未來不論在研發時效,還是資金挹注都能更為經濟許多。

Google雖有相當先進的語音識別系統,但比起Siri還是欠缺點互動的人味。
當Apple和Google與各車廠的合作與時俱增,將有助於減輕車廠在車載系統開發上的時間和人力成本。
Volvo新XC 90率先開雙通道
其實,Apple Carplay和Google的Android Auto兩者說穿了都在強調一種「無縫接軌」的使用概念。簡單來說,就是將手持裝置的操作介面,緊緊跟著使用者轉移到車載系統,即便環境不同,依舊能以生活上的直覺和慣性操作。這樣一來使用者不僅能依然專注於駕駛上,而且當這種介面進一步整合方向盤上的控制鍵和搭配高辨識度的語音功能後,駕駛真正需要做的就只有兩個動作:「聽、說」。在這一波次世代的車載整合系統介面的革命上,Volvo堪稱最為積極搶頭香的車廠,自三月的Carplay和六月發表的Android Auto,Volvo都在當時搶先眾家車廠,宣佈今年即將上市的全新XC 90,其車用主機確定支援這兩套系統。另外,Audi也在不久前跟進Volvo,表示在2015年旗下車款將全面支援Apple Carplay和Google Android Auto。當然,這兩間車廠的共通點都是隸屬開放汽車聯盟(Open Automotive Alliance,簡稱OAA)的一員。

即將上市Volvo XC 90上頭的車機確定支援Carplay和Android Auto。
目前兩大車載系統陣營OAA及蘋果的Car iOS,都有各自的擁護者,其中多數的車廠更選擇跨足兩方,買下雙重保險。我想對廣大的車主來說,車廠願意提供更多元的車載介面給使用者,何樂而不為?對系統商而言,為車廠分擔系統開發的成本,賺取利益的同時,也直接或間接獲取使用者的數據,作為往後系統開發的基底。不過,令人擔憂的是,當雙方各自掌握的獨門技術越趨近似的同時,未來兩大陣營上演「專利大戰」的情況恐將是戰線的延長、烽火更加頻繁。

團體戰的時代來臨
一部電動車的組成,從車體、電池、馬達、充電裝置,乃至車載整合系統,種種的設計和製成再也不是一家車廠能夠重頭到尾一手包辦。尤其講求時效和經濟的這時代,傳統車廠願意花大錢投入資金和人力,只為了跨領域掌握關鍵技術,除非勢在必行,不然這簡直是個血本無歸的舉動。當然,擁有專利技術的科技廠,也並非像過去能夠獨走多年,尤其當專利發明愈來愈快速時,昨日的發明,今日將成為他人的墊腳石。因此,唯有捨棄原有的藩籬,以各司其職、團隊合作和開放的態度才能讓自身的永保不敗之地,進而也能帶起產業下一波的快速發展與進步。

 
分享至  
掃描QRCODE用手機看這頁
©2024 FindCar -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